《意見》貫徹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的一系列支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不僅明確了培育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重點任務,更為建設一支新時代高素質建筑產業工人隊伍規劃了路徑。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創造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新業績、展現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新作為,迫切需要提高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素質。在此基礎上,如何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緊跟建筑產業發展步伐、保障建筑產業工人權益便成為業內討論的熱點,同時也是浙江建設技師學院院長錢正海一直思考的問題。
技能培訓
實現產業工人招得來
《意見》明確到2025年,中級工以上建筑工人達1000萬人以上。以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評價的指標體系作為牽引,人才培育才可見成效、出成果,實現產業工人招得來。錢正海表示,建筑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對建筑產業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相配套、成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顯得更加迫切。
目前,產業工人隊伍存在老齡化、知識結構和產業發展不匹配、建筑業企業用工荒、產業工人隊伍分散、專業化程度偏低等問題。要解決以上問題,他建議,應大力發展技工教育、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出一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錢正海認為,職業技能培訓應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服務企業和行業發展。圍繞建筑產業轉型發展需要,加快推進技術技能人才隊伍擴大規模、改善質量、優化結構,通過提升勞動力素質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圍繞破除制約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政策壁壘,改革創新,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調動建筑業企業和院校機構的積極性。
構建技能形成與提升體系。依托企業、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建立現代化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形成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需求導向
推動產業工人用得好
承擔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如何才能推動產業工人用得好?作為教育工作者,錢正海針對職業培訓提出了具體建議。
他表示,職業院校應進一步研究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從而研判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的數量和需要的新職業、新技能等。這是職業院校需要思考的常態化問題。
錢正海指出,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要與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同步。專業建設要有前瞻性、靈活性。目前,專業調整和設置要在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智能建造、BIM技術應用等方向上著力。
專業培養標準要緊跟行業技術發展方向??萍歼M步是建筑業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廣泛應用建筑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等是建筑業企業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專業院校要與時俱進,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引進專業培養方案中。
專業改造融入綠色環保理念。當前建筑領域正在研究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推進既有建筑節能及綠色化改造綜合技術,推廣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的建筑用能系統運行監測評估技術以及城市級建筑能耗分析比對工具。傳統的建筑施工專業在改造路徑上要緊跟國家節能環保要求及科技創新應用步伐。
同時,培養模式要轉向企業新型學徒制模式。他表示,學徒制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技術傳承手段,即通常所說的師傅帶徒弟。
但是,在現代經濟條件下,這種僅靠師傅帶徒弟的做法已經不能適應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要求。而新型學徒制就是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模式,由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培訓中心等教育培訓機構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等模式共同培養學徒。
“在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快速發展和深化應用的今天,對建筑產業工人技術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能否真正為行業所需、解企業所急,成為檢驗職業院校未來辦學方向的一個重要依據?!卞X正海如是說。
完善機制
確保產業工人留得住
“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建筑工人來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在社會上同樣應該得到尊重、受到禮遇。我們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對建筑工人多加關懷?!睆慕ㄖa業工人的保障角度看,錢正海認為,要給其足夠的社會保障以及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才能確保產業工人留得住。
他指出,目前建筑產業工人的地位、技能水平尚需提高,職業發展通道較窄。同時,建筑產業工人權益維護仍待加強?!兑庖姟诽岢鰪耐晟坡殬I技能培訓體系到建立技能導向的激勵機制;從健全保障薪酬支付的長效機制到規范建筑行業勞動用工制度;從完善社會保險繳費機制到持續改善建筑工人生產生活環境等具體舉措,全方位保障建筑產業工人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等權益,同時,也為建筑產業工人的成長通道搭建起了一座“立交橋”。
要加強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理念的宣傳,在全社會營造良好氛圍。要通過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成功案例的宣傳樹立這種觀念。他還特別強調,要創新機制,打通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將產業工人的技能等級與收入掛鉤,并落實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政策,使符合條件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夠融入企業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行列。
讓建筑產業工人招得來、用得好、留得住,解決了“量”與“質”的問題,才能真正為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和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